(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为促进和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保护人民健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印发《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下称《规范》),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内容、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人员等进行规范。《规范》明确,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机构及其人员不得从事诊疗活动。(5月7日新华社)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不仅治疗效果显著,而且还有养生保健作用。今天,由于越来越多人重视生命质量,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养生热”,有的根据“药食同源”理论通过某些食物来养生,有的通过按摩、针灸、刮痧、艾灸来保健,这些方式起到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等作用。
按说,只有专业医疗机构才有资格提供中医诊疗服务,从事中医诊疗活动的人员要取得中医医师资格。然而一些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机构及其人员,在缺乏专业资质的情况下,打着中医养生保健旗号从事诊疗活动。有的效果不显著,甚至给消费者造成伤害,影响中医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
从根本上防范养生保健乱象损害中医声誉,必须在中医养生保健与诊疗活动之间画一条清晰的“红线”。此次国家中医药主管部门印发的《规范》,既明确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内容,也明确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及其人员不得从事诊疗活动。
这就是说,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规范》给出明确答案。其中,不得从事诊疗活动具体包括:使用针刺、瘢痕灸、发泡灸、牵引、扳法、中医微创类技术、中药灌洗肠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侵入性或者危险性的技术方法;开具药品处方等。即在中医养生保健与诊疗之间划清界限。
这样一来,就能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鱼龙混杂现象进行规范,对以养生保健之名行医疗之实进行遏制。其一,可引导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及其人员规范服务,其二,可指导各级监管部门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加强精准监管,其三,也为消费者甄别中医养生保健和舆论监督提供了参考依据,可谓是一举多得。
无论是中医诊疗服务,还是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都应该维护中医几千年积淀的声誉。对损害中医声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除了用《规范》约束外,还要健全专项整治和长效治理机制。 (冯海宁)
上一篇:“宝能系”中炬高新股权遭法拍 大股东“复位”后一路捡漏-每日速看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
2021年国家开发银行全年发放贷款5948亿元支持乡村振兴
2021年,国家开发银行全年发放贷款5948亿元,重点支持产业发展、易地搬迁后续发展、东西部协作、农业现代化、农村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发展,
-
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年度工作指引(2022)
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印发《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年度工作指引(2022)》(以下简称《工作指引》),提出到2022年底,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机制
-
中国六部门印发加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指导意见
21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国家林草局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
-
冷空气将影响中东部地区 华北黄淮大气扩散条件较差
中新网12月15日电 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昨日8时至今日6时,新疆北部降小到中雪,木垒局地10毫米。今晨,河北南部、山东中西部、河南